-
貧窮不會限制你的想象力,中庸之道才會
- 發布人:admin 發布時間:2018-01-27 14:37
-
隨著全球格局及人口組成飛速變化,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看似互相沖突的要求,比如既要競爭又要合作,既要個性化又要促進團隊建設,既要維持控制又要給予自主性,既要周密規劃又要靈活機動。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的元素同時存在,便構成了矛盾;這些矛盾可能使人們感到困惑、復雜而難以應對。
然而,矛盾也蘊藏著激發我們創造力的可能性。已有研究表明,如果人們采取矛盾式思維——認識到并主動思考矛盾,則更能整合相沖突的元素,找到其間新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有創造力。相反,如果人們忽視或簡化矛盾,或者認為只能在矛盾兩極中選其一,就可能認識不到矛盾兩極之間的復雜關系,無法從中獲得創造力。
對矛盾沖突的感受是解釋矛盾式思維為何能帶來更高創造力的一個關鍵因素。對沖突的強烈感受能讓人思維更發散,挑戰常規思路,從而得到不落窠臼的新鮮想法。比如,當人們接觸到很多和他們的常識或文化相矛盾的內容后,現有認知結構會受到沖擊,思維會變得更多樣化、更靈活、更有創意。
“站中間”抑制創造力
矛盾激發創造力,這個結論是否適用于所有人呢?不同文化對于如何處理矛盾可能持有非常不同的態度。鑒于現有研究是用西方樣本進行的,我們尚不清楚來自東亞文化的人對待矛盾的方式是否一樣,是否也能從矛盾中獲取創造力。本文的研究者們從個人和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探索為什么矛盾能帶來創造力,以及能給誰帶來創造力。
有些人并不直面矛盾,而是傾向于認可矛盾兩極的合理性,試圖顧及不同利益需求,淡化沖突以使它們和諧共存。我們把這種對待矛盾的態度稱為“傾向中間立場”。傾向中間立場的人不太會深入全面地審視矛盾兩極的特性,也不太會主動挖掘新的矛盾整合方式。因此,他們所達成的處理方案可能只是帶來了一種和諧的假象,并未充分實現矛盾所蘊含的創造力潛能。因此,研究者們假設,人們越傾向中間立場,就越不可能從矛盾沖突中獲取創造力。
西方文化傳承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以及黑格爾邏輯,既重視將矛盾的兩極清晰區分,又強調通過整合與協同作用來取得更高層次的解決方案。而東亞文化推崇容納矛盾,避免極端,認為真理存在于矛盾兩極之間。這種樸素辯證法在孔子宣揚的中庸之道里時有體現:“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道家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強調矛盾兩極常常關聯包容,相互中和以達到和諧狀態。另外,填寫調察問卷的時候,東亞人也比美國人更傾向于選中間選項(而非兩個極端的選項)。因此,研究者們假設,矛盾沖突對創造力的促進作用對西方人比對東亞人更強。
“電子寵物”的誕生——整合式復雜思考
為什么矛盾沖突能給不太傾向中間之道的人帶來更多創造力?研究者認為,整合式復雜思考(integrative complex thinking)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整合式復雜思考指的是充分深入地考慮矛盾兩極的各個沖突方面,然后試圖整合它們,以達到協同作用。
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闡述整合式復雜思考的作用。還記得20 世紀90 年代風靡一時的電子寵物嗎?它小巧玲瓏,可以被握在手中,與玩家進行一系列互動。電子寵物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概念:通常意義上的寵物是鮮活有生命的,而電子設備卻是無生命的機械。然而,發源于日本的這款電子寵物巧妙地避免了寵物和電子設備各自的缺點(養寵物很麻煩,而電子設備毫無生氣),融合了它們的優點(讓人能以一種全新便捷的方式養寵物,給它“喂食”,陪它“玩耍”)。
相比之下,如果采用中間立場,思維就可能受限,并傾向于保留矛盾兩極原來的特質, 比如設計出一個造型像小狗的機器人,或者一個會移動的小狗玩具。因此,研究者們假設,低傾向中間立場的人比高傾向中間立場的人更有可能從矛盾中獲取創造力,因為他們更可能進行整合式復雜思考。
研究方法與結果
研究者們設計了一系列實驗,用不同的樣本、情境以及創造力任務來檢驗采取中間立場對創造力的影響。
實驗1 征集了260 位來自中國臺灣的被試(東亞文化背景),在實驗組將產品設計中的兩個因素描述成相互矛盾的,以引發矛盾思維。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被試比對照組的被試感到更強烈的沖突,在之后的任務中更有創造力,這和以前西方研究的結果一致;然而不同的是,本實驗中被試對沖突的感受并不能解釋矛盾思維和創造力之間的關系。
實驗2&3 接下來,為了檢驗中間立場的影響,實驗2 征集了304 位中國臺灣被試者,實驗3征集了99 位新加坡被試(東亞背景)和66位以色列被試(西方背景)以進行跨文化比較。在這兩項實驗中,研究者們測量被試的中間立場傾向,并讓實驗組先回想一些互相矛盾的話語,然后再完成創造力任務。實驗2復制了實驗1 的發現,并顯示那些不太傾向采取中間立場的人更能從沖突中提升創造力。實驗3 結果表明,矛盾思維通過對沖突的體驗影響被試的創造力,但此關系只在以色列樣本中顯示,在新加坡樣本中并不顯著,驗證了研究者們預期的文化差異。
實驗4 征集了144 位臺灣被試,將他們分到高傾向中間立場組和低傾向中間立場組;高傾向中間立場組被要求寫一段關于為何要在矛盾兩級間尋求中間立場的論述,而低傾向中間立場組則寫一段關于兩級如何互相沖突,必須選其一的論述。結果顯示,低傾向中間立場組的被試更能從矛盾沖突中得到創造力,驗證了采取中間立場對創造力的負面影響。
實驗5 征集了178 位網上參與者,利用模擬談判的情境,將他們分入高整合式復雜思考組(提醒被試考慮買賣雙方的立場)和低整合式復雜思考組(提醒被試只考慮一方的立場)。結果表明,低傾向中間立場的人在進行高整合式復雜思考后,能達成更有創造力的談判協議;高傾向中間立場的人不太進行高整合式復雜思考,因而從矛盾沖突中得到的創造力更少。
管理啟示錄
若想從矛盾中汲取創造力,我們首先要了解人們應對矛盾的方式,充分考慮個體和文化差異。對企業來說,如何才能引導員工有效處理矛盾、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潛能?企業需要考慮公司員工的文化背景組成——是單一的東亞或西方文化,還是多元文化共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可能對矛盾的態度不同,因此企業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激勵措施。
對于東亞背景的員工,僅僅強化他們對矛盾沖突的感受是不夠的,因為他們很可能會用中庸之道來淡化中和矛盾,而不深入探索。另外,除了員工自身文化背景,企業文化也可能影響員工處理矛盾的方式。如果企業文化強調和諧包容,鼓勵員工通過妥協折中來維護關系、達成協議,那員工很可能會傾向中間立場,無法在矛盾沖突中變得更有創造力。企業要引導并支持員工多探索矛盾的不同方面,挑戰先入為主的固有觀念,從更深層次整合矛盾的兩極。
來源:復旦商業知識 - 上一篇:到底是能力重要,還是讀懂領導心思重要? 下一篇:你不是沒有野心,而是缺少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