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身養(yǎng)性——善者不辯,辯者不善(20140810)
- 發(fā)布人:admin 發(fā)布時間:2017-08-27 21:38
-
以前結(jié)識過一些能言善辯、巧舌利嘴的人,當(dāng)時曾認(rèn)為那是他們的一種才能,并沒有認(rèn)真考慮過善辯與善惡的關(guān)系問題。
后來又結(jié)識了一些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修煉人,就感覺到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的最后收筆之言:“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頓時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一語出自于《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說: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xué),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辯。
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lǐng)悟。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在《論語·學(xué)而》中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來,在人生中應(yīng)該少說多做,這一點孔子與老子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還是一般的社會活動,做任何事情都應(yīng)該腳踏實地,不能只說動聽漂亮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
細(xì)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么,不會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擊,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
忍辱不辯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與此相反,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盡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贊許,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
修口德就要先遠(yuǎn)離高談闊論,不對他人評頭論足;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
- 上一篇:總給每一個帶團(tuán)隊的老大 下一篇:職業(yè)成長——美女沖進(jìn)總裁辦公室,老板瘋轉(zhuǎn)!